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近日共同舉辦“新視野、新路徑:構建中國特色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學術對話會。此次學術會議是國內新聞傳播學領域科研機構與 《中國社會科學》首次共同主辦的,關于構建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展開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王利民常務副總編在會上發(fā)表講話,他認為,相比于文史哲、政經法,新聞傳播學作為新興學科,具有廣闊的學術空間與發(fā)展?jié)摿?,是《中國社會科學》近年來最為關注的核心領域之一。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作為傳播學唯一一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在學科內部有引領性地位。本次對話會議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參會論文代表了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期待雙方以本次會議為起點,持續(xù)推動高質量的成果產出,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傳播研究。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教授之后則發(fā)表講話,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傳播學界繼續(xù)深耕細作,取得一批高質量的成果。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已經從模仿、跟跑、學習,到可以和國際學界對話的階段。當前,我們進入了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新時代,具備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和現(xiàn)實機遇。
與會的各位學者就構建中國特色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這一核心議題各抒己見。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教授認為,以往討論中國傳播本土化的研究中,以名求實,不做辨析,似有一個標準的、空洞的、同質的“傳播”模式,事先卻又不給“傳播”下一個界定,因此,傳播研究的本土化,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尺度”。從宇宙觀進入作為考察傳播的基點,比如中國是如何理解人與宇宙的關系,傳播在其中處于何種位置,從區(qū)分的意義上來考察中國傳播的特征,或許能為我們打開一個新的通道。